地溝油事件沸沸揚揚,但這並非唯一食安隱憂。昨天日本媒體報導,根據東京電力公司提供資料顯示,今年五月到十月間,至少有七天,福島電廠流入海中的輻射水,放射性物質銫137與鍶90總計將超過兩兆貝克以上。這樣的洩露量,遠遠高於福島事故發生前管理標準至少十倍。這些輻射水,主要透過地下管道等路徑洩露。福島災後,東電公司原希望興建「地下冷凍牆」阻止洩露,但東電在今年八月承認,這項計劃正式宣告失敗。
過去三年多來,福島電廠外洩的輻射水,至少有四百公噸。根據東電自行估算,福島核災後的2年內,已有10萬億貝克的放射性鍶流入大海,放射性銫則達20萬億貝克。進一步分析外洩輻射水後,發現輻射污水的β輻射數據是每公升2.3億貝克,其中近半數的β輻射來自鍶-90,已超過法定標準每公升30貝克的近四百萬倍。
這些高污染的輻射水嚴重影響漁業。其中鍶-90會累積在骨骼中,增加骨癌風險。儘管災後原能會等單位都聲明會嚴格把關日本的食品進口,但檢驗機器相當少。一年多前訪問時,檢驗室僅十二台機器可以檢測,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坦承,每天至多只能檢驗四、五十個樣品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衛福部能測到的核種只有γ射線,像鍶-90等β射線的核種,根本沒有機器可測。
進一步檢視衛福部公告,今年五月一日止,福島災後抽驗的5萬多項日本進口食品中,檢驗出含輻射碘-131、銫-134+銫-137件數就有195項,抽驗結果雖都符合現行管制標準,但11大類當中有8大類食品曾檢測出銫含量20貝克/公斤以上,最高更檢出每公斤321貝克,其中也包含嬰幼兒食品等品項。
根據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模擬銫137在海洋中的擴散情形,發現2012年3月時,輻射物質已由福島沿岸擴散至4,000公里之遙的太平洋中央,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副研究長林卓更預測「兩年以後大概會擴散至5,000公里以外的夏威夷群島。」儘管擴散範圍廣,可以稀釋污染量,但放射性物質會經由海底食物鏈循環累積或經由河川流入大海,輻射污染時間勢必拉長。
台灣的食品輻射安全容許量標準在1986年車諾比事件之後制定至今都沒有修改,目前碘131的上限,是每公斤300貝克、銫是每公斤370貝克,至於鍶-90、鈽238、239等人工核種,目前都沒有標準。福島災後,主婦聯盟要求政府修改把關規定,但至今沒有進度。
唯一的回應,是今年五月展開的「台日交流合作計畫」。政府要求日本輸台食品,風險性較高之產品,如活生鮮冷藏水產品、冷凍水產品、乳製品、嬰幼兒食品、茶類、肉品及加工食品等,都須檢附日本官方輻射檢測報告,供邊境進行檢查及比對。但在福島核污水不斷超屆外洩、國內檢驗機器不足、檢驗率低等限制下,能否真正把關實有疑慮。
福島災後,各國對日本的食品進口限制大幅提高,其中美國禁止14縣市、韓國禁止13縣市,水產則提高到16縣市,甚至中國也限制10個縣市,反觀台灣,則只把關福島、茨城、櫪木、群馬、千葉的食品進口。而主婦聯盟發現,有些進口日貨的超市,或網路購物,其實仍買得到禁止進口縣市的產品。
今年一月,監察院建議衛福部應從嚴認定輻射限量、擴增全面禁止水產品進口縣份,但衛福部依然沒有回應。甚至,台灣也遲遲不肯公佈「含低輻射量但未超出標準」的檢驗清單,在衛福部如此失能的情況下,民眾恐怕只能自求多「輻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