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一日,農委會修法將大型珊瑚礁魚類「曲紋唇魚」與「隆頭鸚哥魚」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前夕,恆春的明立海產店,因捉捕珍稀魚類販售,被網友發動抵制消費行動。根據海洋學者調查,在台灣,曲紋唇魚只剩三十尾,比國光石化爭議期間的明星物種白海豚還稀少,但許多台灣人還是為了口腹之慾,將其捉捕上岸吞下肚。
曲紋唇魚又稱蘇眉魚,是墾丁海域最大型的珊瑚礁魚種,最大可長到229公分,體重達200公斤以上。中研院多樣性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多年調查,發現墾丁海域幾乎看不到小型魚,兩年前向農委會請命,蘇眉魚卻遲至今年才被列為珍稀野生動物。事實上,在此之前,台灣多達兩千至三千種的海洋魚類中,沒有任何一種被列入保育。
同樣受口腹之慾迫害的,還有海膽。二〇〇二年,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士趙世民,及東港水產試驗所博士鄭金華等人,在核三廠進水口海域野放五千五百粒人工繁殖的馬糞海膽,藉此推廣海洋生態保育觀念,墾管處在隔年三月,於後壁湖設立「海膽保護區」,由國家公園警察大隊,保安警察後壁湖小隊(隸屬第七總隊第八大隊墾丁分隊)小隊長蕭再泉,共同號召當地水上遊憩業者成立「恆春海洋環保志工隊」。經過幾年努力,海膽數量逐漸回升,二〇〇五年,政府進一步在屏東後壁湖設立「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」,後壁湖海膽逐漸恢復往日蓬勃生機。但就在今年五月,有民眾目睹遊客在後壁湖保警小隊後方沙灘區公然食用海膽,後壁湖保護區根本形同「海膽自助餐區」。
根據墾管處統計,保護區設立後原暴量成長的海膽,近年數量大幅下降。以馬糞海膽為例,便從二○一三年每平方公尺零點一一八個的密度,驟降為今年的每平方公尺零點零五二個。海膽與蘇眉魚雖因數量多寡而在保育範疇有緩急分別,但以生態系的概念來看,兩者皆是維護健康珊瑚礁生態的重要海洋生物。日前媒體編譯一份聯合國認可的調查報告揭露,加勒比海(Caribbean)大部分珊瑚礁恐將在未來二十年消失。該份有九十位珊瑚專家參與的研究報告,推翻氣候變遷是造成珊瑚礁消失主因的立論,「在原來珊瑚覆蓋率只剩約六分之一的情況下,加勒比海大多數珊瑚礁可能在未來20年消失,主要是因為這個區域的草食動物消失。」藻類,會讓珊瑚蟲窒息,而珊瑚礁海域中重要的草食動物,便是顏色鮮豔的鸚哥魚與海膽。
多年前,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便曾表示:「海域保護出在『法律問題』,除列為保育類的鯨鯊、海豚等,在墾丁海域被盜採或失蹤的豆丁海馬、火焰貝、珊瑚都不屬於保育類,只是牠的棲息地在國家公園內,因此盜採者最多只是觸犯沒有申請採集證的問題,以豆丁海馬來說,目前並無法律規定『不能採捕牠』。」
至於海膽因非屬保育類動物,不管抓多少,只依違反《國家公園法》開罰三千元,但海膽在市面上卻可喊到單顆一百元至一百五十元的高價,不肖業者一抓就是上百顆。蘇眉魚的濫捕事件與海膽急速消失,各自凸顯台灣在海洋保育立法過於龜速,以及墾丁後壁湖保護區執法不力的問題。
目前後壁湖保護區的執法人力約可分為墾警隊(今年與屏東森林警察隊合併保安警察第七總隊第八大隊)、海巡與岸巡,但多數時刻,主責仍在保七身上。主要原因,是海巡署在養成教育中,是以緝私、肅槍、緝毒、防範偷渡等列為主要任務,保育海洋生物並非海巡署專長、比起其他任務績效較低,海巡多半意興闌珊。
正因如此,後壁湖保護區成立以來,墾警隊經常因人力過少而疲於奔命 。儘管目前加入屏東森林警察隊、看似多出人力,實際上,人員編制並無變動,僅有不到六十名警力。這少少數十人,管轄範圍卻橫跨嘉南高屏澎山區及墾丁國家公園,面積廣達二十五萬公頃。以墾丁海域來說,最精華的西海岸珊瑚礁區,甚至只有七個員警編制。合併以後,保七的管理層面從三千公尺的高山到十幾公尺的海底,但現在的管理人員,多的是得再接受潛水與登山訓練的門外漢。
政府組織再造時,多位海洋學者曾呼籲建立「海洋保育警察」與成立「海洋保育署」。後者因建立組織需考量的面向極多,或有疊床架屋等問題,引發多方爭辯;但就連專責的海洋保育警察,迄今也沒有結論。當蘇眉魚僅剩三十尾,仍有人捉捕卻不需負上對等責任,當重要的珊瑚礁生態系,正因人力缺乏而一步步崩解,台灣究竟還有沒有資格成為一座島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