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19

震撼花蓮

$
0
0



位於花蓮市國盛六街與國民八街交會的兩棟民宅,在這次地震中,突然應聲倒塌,嚇得居民慌亂逃難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位於商校街的雲門翠堤大樓。雲門翠堤大樓原有十二層樓高,如今三樓以下與地下室嚴重傾斜,被深埋地下。

經過整夜搖晃,花蓮市區總共有四棟大樓倒塌,兩百多名被救出的傷患,緊急送往門諾與慈濟醫院。救難人員忙著在市區救災,海邊的七星潭社區雖然無人傷亡,但居民也度過極度驚慌的一夜。七星潭是花蓮著名的風景區,當晚許多外地遊客倉皇逃出民宿,第二天民宿幾乎已經空空蕩蕩。

七星潭社區許多住家的門窗因為地震而變形,牆壁龜裂,地面隆起。七星潭社區正下方,是在這次地震中錯動的米崙斷層。地震過後,地表出現一條明顯的變形破裂帶。

東部地震研究中心的團隊,在地震隔天前往七星潭勘查,發現原本平緩的海灘,出現顯著的高地落差,路面更有高達20公分左右的壓縮變形。

米崙斷層是條相當活躍的斷層,1986年曾造成規模6.5的地震,1951年更曾造成規模7.1的大地震,造成花蓮市區嚴重災情。七八十歲以上的花蓮居民,對那時的大地震,都還印象深刻。米崙斷層從花蓮七星潭上岸,繞過美崙山,往南進入市區到統帥飯店附近,再從南濱公園附近出海,形成一個弧形,劃過整個花蓮市區,地震過後倒塌的國盛六街住宅、雲門翠堤、統帥飯店,都在米崙斷層帶附近。

到底致災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?台大教授陳文山,2013年曾親自調查並劃定米崙斷層為活動斷層。這次災後第二天,他前往花蓮災區現勘,發現雲門翠堤跟斷層帶其實還有相當距離,此外陳文山認為,另外幾棟大樓的倒塌,跟斷層也沒有直接關連。

陳文山認為,斷層帶附近還有非常多房屋,地震過後並沒有損傷,顯然斷層錯動,並不是這四棟大樓倒塌的主要原因,其他的致災因素,包括建築本身結構的問題,必須被釐清。

2月7日早晨,重機具與救護車在統帥飯店待命,救難人員冒險進入飯店,搜索還埋在瓦礫底下的兩名員工。7日下午,兩名員工都被救出,但其中一名不幸送醫不治。統帥飯店於1978年興建,是在地極為讚賞的老字號飯店,如今倒塌還壓死員工,讓他們難以置信,為了瞭解多棟大樓倒塌原因,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翼安到場勘查,認為統帥飯店主建築破壞少,像是軟腳坐下的狀態,是典型的軟弱底層效應,在飯店或商用空間相當常見。

花蓮在1986年也曾發生一次規模6.8的強震,當時統帥飯店就曾發生窗戶間的剪力破壞,導致三樓外牆磁磚沿著龜裂處剝落,不僅如此,二樓外牆牆角也有毀損。

地震後,統帥飯店進行改建,拉皮成為有彩繪玻璃,極具現代感的建築。這次在飯店瓦礫堆中,也可看見幾根粗壯的紅色柱子,李翼安判斷,這是當時飯店考量建築老舊,所做的補強措施。可惜的是 ,206震災,依然可見飯店牆有剪力破壞情況,專家研判整體建築,仍然不符新的耐震設計法規。

震後第三天餘震較少,開始有居民來尋找自己的車。傾斜的粉色建築是吾居吾宿大樓和白金雙星一樣,都把一樓設計成停車空間。神情憂愁的黃先生是白金雙星二號的二樓住戶,在消防隊員陪同下走入屋內,取出幾份文件和藥品,這是他少數還擁有的東西,其餘財產全被地牛吞噬。國盛六街的倒塌原因,李翼安認為和停車場的設計有關。

吾居吾宿主委葉軒,帶我們從中華國小遠眺,從這裡可以清楚看見,吾居吾宿的樓高遠超過周邊房舍,大樓居民質疑,違建加高增加柱子負擔,是大樓倒塌的致災原因之一。

如同其他三座建物,倒塌前的雲門翠堤大樓,在一二樓經營火鍋店與旅館。大片玻璃窗的設計概念,讓它也具備軟弱底層的問題,然而雲門翠堤的倒塌方式,是從地下室以上三層樓的邊角,往河岸傾斜、折彎,迥異於其他三棟建物,學者認為,這可能牽涉地理環境因子。

檢視Google Earth上的最新衛星影像,雲門翠堤大樓位於美崙溪堤內陸地,但1945年美軍航拍顯示,雲門翠堤大樓當時位址是堤外沙洲,如果再往前追溯,日治時期官有林野圖上,雲門翠堤大樓舊址是美崙溪與支流萬壽溪的交匯處。

除了環境因子,國震中心研究人員也指出,雲門翠堤大樓的基地呈V字型,會增加耐震設計困難,如果不謹慎,容易成為致災原因。

民眾憂心的是,會不會出現更大的地震?學者指出,絕對有機會,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,大地震既然難以避免,我們又該如何因應?

搶救工作告一段落,拆除工作正式展開,花蓮縣府以安全為由,趕在春節前,拆除因震災而倒的建物,無家可歸的災民,還棲居在收容中心,甚至是醫院,年關將近,他們恐怕要在收容中心或醫院度過新年,而今居民最盼望的,依然是重建家園。

根據地質法,活動斷層的兩側應該畫為地質敏感區,區域內各種開發或建築物的興建,都必須通過更嚴格的規範與審查,未來米崙斷層通過地帶,是否會施行禁限建政策?縣政府並沒有正面回應,因為斷層通過地帶是花蓮人口密集之處,牽一髮則動全身。

要邁向穩健的重建之路,致災原因必須被釐清,斷層帶附近地質敏感區內的既有建築、公共設施的量體與設計,都要更加審慎評估,而不是盲目重建,坐等下一次災害發生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19

Trending Articles